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腾讯视频】刚提车还没上牌就降价?消费者购车时如何防止成为“冤大头”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19 08:18:50

 

智能客服“不智能” 人工客服如何寻?

  5月28日讯(见习记者 杨博)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竞争白热化的冤大头发展态势中,各大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刚提购车纷纷出台相应的车还成降价政策。近日,没上金华市民刘先生向“群众工作室”反映,牌降他提车不到一星期,价消腾讯视频车牌都还没换上,费者防止车子就降价1.7万元,时何减去购车时的冤大头优惠,差价接近1万元。刚提购车

  新能源汽车的车还成“降价潮”让消费者产生了种种顾虑。面对降价,没上消费者如何避免吃“哑巴亏”?能通过“补差价”的牌降方式减少损失吗?带着大家关心问题,记者前往杭州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打探真实情况,价消采访消费者、费者防止销售人员、夸克律师等,就如何保障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进行分析解读。

  提车6天降1.7万元,只能自认倒霉?

  2月23日,刘先生在金华某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购买了一款新能源汽车,当时指导价为20.98万元,跟经销商一番“砍价”后,最终成交的裸车价为20.08万元。

  还没来得及上牌,2月29日,刘先生发现自己购买的这款车型,官方宣布降价1.7万元。“刚买就突然降价,而且差价近万元,真的汽车之家很憋屈。”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买车时经销商还反复强调是去年出的新款,现在想起来很有可能是“套路”。

  发现官方降价后,刘先生再次联系经销商讨说法,对方回复“事先也不知道会降价”,并建议刘先生找相关部门投诉,如果有消息会主动联系。在刘先生看来,经销商的说法有些“置身事外”。

  根据刘先生的说法,记者拨打了该品牌厂商的客服电话,对方回复,降价是市场行为,目前没有办法补偿。当记者问起未来如果有购车的需求,如何尽量避免降价后所导致的损失,客服告诉记者,厂家不参与终端售车,“如担心,可与终端销售商进行约定,具体还要以双方的约定为准。”

  刘先生很无奈,因买车时没有类似“约定”,只能自认“倒霉”。

  未签保价协议难获补偿

  事实上,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仅是4月份,特斯拉、小鹏、理想等新能源车企官宣旗下多款车型降价,降价幅度在1.8万-3万元左右。在某汽车专业类投诉平台中,记者以“价格变动”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多家汽车品牌都有相关投诉。多位消费者表示,目前很难找到有效维权方式。

image.png

某汽车专业类投诉平台 截图

  为此,记者咨询了浙江悉常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一帆。许一帆表示,若经销商在已经知道厂家将会有大幅度降价情况下,故意不告知消费者,还按照原来的高价销售,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严重的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

  “如果经销商对降价并不知情,那么,只有消费者和经销商签订相关保价条款的前提下,消费者有权利要求补全差价。”许一帆说,参考以往诉讼案例,如果事先未签订相关保价条款,消费者很难获得补偿。

  许一帆表示,一般情况下,4S店并不会主动提出与购车者签保价条款。有顾虑的消费者,可以自己出具合同,与4S店签订;也可在购车时,事先与4S店协商对后续可能产生的“降价”情况,让车行出具保价的书面凭据。

  随后,记者先后前往杭州多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门店进行了解。问界的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前,经销商跟消费者签订保价条款情况比较少,但是在消费者强烈的要求下,也会有部分经销商同意,但往往是个人口头行为,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应。不过,一位比亚迪的经销商也提及,如果消费者购买的车型不久前刚经过大幅降价,消费者为自己争取签订保价条款的可能性较高。

  保价协议为何难签?

  为何签订保价协议这么难?

  一位具有8年汽车销售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此类大宗商品,价格保护机制并非经销商方的法定义务,目前国内也没有相关法律要求,执行起来难度很大。此外,新能源汽车更新换代较快,“跌价”难以避免,如果作出承诺,经销商很有可能因为市场变化面临赔偿。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频发的“降价潮”,消费者该如何减少降价带来的损失?

  “着急买车的,尽量货比三家,选择最具性价比的买,争取保价条款;不急于买车的,可等新款车型上市了再买,一般新车上市半年后,才会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进行价格调整。”该销售表示,如果刚买的车一两天内出现降价,一定要及时联系经销商,在这样的时间窗口内是有可能争取到补偿的。“因为一两天内,消费者的车款可能暂时还在经销商的账户上,没有进入下一步的流转,此时经销商还有一定的决定权。”

  记者和众多车主沟通过程中发现,车主对于新能源汽车降价本身表示理解,就是动辄亏损几万元,让人很不是滋味。更让这些车主寒心的是,车子在投诉过程中厂商和销售商在处理后续事件的方式方法。不少消费者建议,针对购车后立即遭遇降价的消费者,厂商和销售商应该多一点柔性处理方式。

  浙江省消保委相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大额商品时,要对商品的历史价格有所了解,不能听信商家的“一面之词”,要多渠道了解,避免受到商家价格误导,同时尽量和商家签订书面形式的报价条款,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