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天眼查】西闪:斯科特的写作总是充满生命力 —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20 01:05:20

 

图片

书评周刊2024年7月26日专题《詹姆斯·C·斯科特:现代学术的异族人》。


西闪,作家,总充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满生命力著有随笔集《思想光谱》《人的西闪写作展开》《巴黎综合征》等。


:斯科特突然离世,斯科天眼查很多专业领域的总充专家学者表达了哀悼和思念。我听闻当天你也转发了这条逝世的满生命力消息,这让我有些好奇,西闪写作斯科特这样一位学者是斯科如何进入你的视野的?


西闪:大约在17年前,我正在一家媒体上开设专栏,总充写一系列关于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满生命力通识类文章,介绍罗尔斯、西闪写作诺齐克等当时西方主流的斯科思想家。在他们的总充政治哲学中,国家的作用是非常核心的内容,比如,罗尔斯很关注公平,关心分配正义问题背后(需要的是)国家的力量;诺齐克强调“最低限度的国家”,换言之,国家在他的贴吧哲学中仍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时候,我开始注意到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詹姆斯·斯科特说,其实有些人类社会并不需要国家的存在也能过得很好,当时他正在研究东南亚农民的被人们忽略的反抗形式。这种强调不依赖国家能力、社会依靠自主自治的想法使得我开始关注这位学者。


:这么说来,你可能是较早接触和阅读斯科特的中国读者了。作为一名斯科特的必应读者和资深的书评人,斯科特的作品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西闪:斯科特最大的特点就是融通,他拥有跨越不同学科的广阔视野。当代社会科学的分类越来越专门、越来越琐碎,而斯科特恰好相反。现在很多人想把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开研究社会学或政治学,但斯科特显然不这么认为。


斯科特首先是一位政治学家,但同时是一位人类学家。而人类学家恰恰是在乎这种田野的个体,任何事情都有偶然例外,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规范或模式。他不喜欢用计量方法或者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也不喜欢还原论这种简化的思维方式。在他看来,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永远应该处在科学和艺术之间。


其实当我听闻斯科特逝世的时候,我还是有些震惊的。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一个正值盛年的学者。因为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总是充满生命力,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老年人的暮气。一些学者年纪渐长之后,往往更愿意写一些概括性的、观念性的内容,但斯科特的写作总是有很多鲜活的内容,有考据有实证,逻辑之间的联系非常清晰。他的文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位一直活跃在田野间的人类学家,似乎只有50、60岁的模样,没想到今年他已经是一位88岁的耄耋老人了。


:你自身也是一位写作者,斯科特的叙事风格和说理方式有什么特点,是否也对你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西闪:故事对斯科特而言非常重要,他喜欢把很多个体的故事嵌在整体的叙述之中。故事不只是用来简单地支撑论点的案例,也不是增加阅读趣味的噱头,我认为,斯科特想用这些个体的叙事规避一些结构性的东西。他认为系统化、板块式的结构会给人带来误解,他不喜欢这些东西,更看重每个具体行动者的故事,他认为这些个体叙事能够消解结构的僵化。


我在写作《人的展开》这本思想随笔时借鉴了斯科特的写法,其中穿插了大量的个体故事。我也认为主流结构给人一种既定事实的感觉,这不是我想写的东西,我要用个体的叙事来打破它。斯科特不会对他讲述的故事进行过多的评论,这是人类学的常态,更多的是呈现。我也是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单独拎出来一个故事,几乎不做什么评论。可以说,斯科特这种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整体理解,即处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观念,让我很受启发。


采写/李永博

编辑/罗东 李阳

校对/薛京宁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