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爱奇艺】肢体戏剧《俑立千年》首演,探索“文物活化”的创新表达 —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20 05:58:08

 

讯(记者刘臻)8月30日至9月1日,文物活化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的肢体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不同朝代的戏剧新表“俑”们醒来,借助“戏剧+肢体”的俑立融合表达、影像+科技的千年融合手段,讲述他们千年所思所见,首演爱奇艺向观众讲述历史激荡,探索展现文明交融,创达仿佛在诉说我是文物活化谁,从哪里来,肢体从古至今,戏剧新表一脉相承。俑立


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肢体戏剧《俑立千年》的首演舞台是抽象化的博物馆展厅,古老而神秘。探索陶俑们“活”了起来,宛若精灵。“身形已成意未成”的彩绘伏睡女陶俑在兵马俑的脚下苏醒,睡了千年的她对万物感到好奇,不停地向击鼓说唱俑、绿釉陶男俑、贴吧骆驼载乐俑等提出各种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她认知了喜怒哀乐,感受到悲欢离合,她羡慕那些有名字有职业有身份的俑,和这些俑一起领略历史的流淌,感受匠人用心,尚未知来处,即已踏上征程。此时的必应她“身形虽旧意已成”。


剧中的陶俑均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来自不同朝代,形态不同,身份不等,职业各异。他们诉说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探讨对方的职业和身份,惊异于命运的交织。兵马俑通过自身陶文找寻出生记忆,晃然间顿悟刀削火烤泥塑上色后留下的千年痕迹,如同世代流传于中国人骨血中的文化基因;彩绘男装女陶俑宛若孪生,犹自诉说着往昔繁华与变迁;绿釉陶男俑与击鼓说唱俑,讲述着演员行业的岁月流转,道出历史就是一张巨大舞台,历朝历代的人们,在这偌大的舞台上书写故事、扮演角色;战乱时代的工匠向往安宁幸福的生活,他们把自己的向往寄托在听乐俑与献食女俑身上,把她们定格成一副笑模样。剧中的这些“俑”们都是市井街头生动的普通人,甚至身上还带着点“班味儿”,这种与当下生活天然的亲近感,收获了现场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俑立千年》在2023 年试演后进行了调整提升。


近年来,中国煤矿文工团在文物、古籍、非遗活化的创作项目上持续发力,以尊重文物尊重历史为前提,创新舞台表达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肢体戏剧《俑立千年》在艺术总监靳东、视觉总监任冬生的带领下,集结了一批年轻且具备艺术创造力的主创。该剧由青年编剧杨浥堃担任编剧,联合青年导演、编舞郑杰及煤矿文工团青年编导周文才合力创作。在创作前期,中国煤矿文工团邀请相关文物活化、历史及戏剧戏曲学专家对主创和演员进行培训,创作过程中请相关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力求细节真实可考。剧本最后两页罗列的20部参考书目及22篇参考文献足见编剧、导演之一的杨浥堃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探访每一尊“俑”的“前世今生”。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继2023年9月于国家博物馆试演后,历时一年修改提高。根据试演后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主创团队在戏剧与肢体既跨界又融合的表达方式上,以及对哲学、文化命题的探讨和审美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在《俑立千年》的舞台上,陶俑们用“戏剧”的方式讲述文化,用“肢体”的魅力展现审美,在观众的心中留下别样的印记。


据悉,肢体戏剧《俑立千年》为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并入选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作品。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