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腾讯视频】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第四名获得者找到了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20 00:39:04

 

丁义美讲述当年跑马拉松。  图片由南航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源”志愿者团队提供


6月5日,国第本报持续关注的场马“打捞新中国首场马拉松比赛的‘失踪者’”又有新进展:在该场比赛中获得第四名的丁义美老人被找到。虚岁91的拉松丁义美现居连云港,在与当年的比赛冠军、96岁的第名腾讯视频夏启宇连线视频时,两人还相约过几天在南京见上一面。新中

提起当年比赛,国第丁老还有些“不服气”

“我是场马丁义美,我们老朋友喔!拉松你身体很好啊,比赛过几天我去南京拜访你!第名”5日下午,新中丁义美在连云港家中,国第通过南航金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场马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在视频中向夏启宇发去问候。在66年前的夸克11月24日,他们一起参加了在南京江宁举行的新中国首场马拉松比赛。当年的场上竞争对手,现在都已人至暮年。

5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证了这一横跨66年的“会面”。多年的体育锻炼,让丁义美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声音洪亮,向夏启宇说:“你看起来身体比我还好啊,你一直是我们的楷模!”

提起当时的比赛,丁义美印象深刻。“当时夏启宇属于第一集团,他跑在最前面;我们二、三、四名在一起,汽车之家属于第二集团。”“我当时就亏在没经验。到终点时,第三名比我早伸脚。”老人笑着回忆,言语间,对殿军这个名次依然有一点点“不服气”。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丁义美的成绩是3小时9分15秒4,比第三名仅差了0.4秒。

年轻时的丁义美。  王健民 翻拍

提起与长跑的缘分,丁义美回忆,他爱上跑步是在中学。当时班上有两个人得了肺结核,另外一个同学没有抗争过病魔,走掉了,“就剩我一个。我想我不能就这么死掉,就开始锻炼。”当时他们班上有一个会打篮球的同学,“像姚明一样厉害,我很崇拜他。后来我跑步赢过他,我成了比他厉害的人(在跑步上),就有了信心。”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丁义美还得到过很好的名次,“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1955年,年轻的丁义美报名参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军区训练团干部处。在部队,他参加了江苏军区运动会的一万米长跑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团参谋长鼓励他:“小丁,好好干,继续锻炼!”时隔多年,丁义美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甚至还记得团参谋长说这句话时拍了拍他的肩。

从此,战士每天出操,丁义美就每天跑步。当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丁义美五点多就开始跑,10公里、20公里、30公里、40公里,里程数一点一点往上提,“50公里都跑过。”当时部队也给他很大支持,跑步费鞋,“仓库打开,让我自己拿。”

在当年镇江市体委举办的长跑比赛中,丁义美轻松跑完全程,接着就到南京来参加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夺得第四。丁义美回忆,这次比赛后,省马拉松队成立,他被选中担任队长,他还是全马拉松队唯一的党员。

转身成教授,78岁仍跑马拉松,现在每天骑车20公里

1958年,丁义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退伍,到南京体育学院读书。

从预科到本科,丁义美读了7年,1965年毕业。之后便先后到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和淮阴工学院(现江苏海洋大学)工作。1995年,丁义美被评为教授,在淮阴工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任上退休。

也是在1995年,他在《体育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处理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的论文。29年后,它成为志愿者寻找他的重要线索。

南航金城学院辅导员陈婷是志愿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在一次马拉松文化之旅的展览中,胡卓然与志愿者们注意到了这篇论文,该篇论文作者署名为:江苏淮海工学院 丁义美。志愿者们顺藤摸瓜,找到江苏海洋大学(前身为淮海工学院),从该校离退休工作处找到了丁义美。

晚年安居连云港的丁义美老人前几年还坚持跑步,“78岁我在上海还参加马拉松比赛,奖励了一双鞋。”不过最近几年,因为怕膝盖受伤,丁义美改骑自行车,“上午10公里,下午10公里,每天都骑,”“我就是喜欢运动,当一个爱好,从心里喜欢。”

丁义美至今仍骑车。 王健民 摄

丁义美至今仍关注马拉松比赛。前段时间,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肯尼亚新星基普图姆车祸身亡。丁义美在采访中主动提起此事,连呼“可惜”。

南京体育史研究者胡卓然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打捞体育史上的“失踪者”。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相继找到了新中国首场马拉松冠军夏启宇、亚军周德贵(本报曾连续报道),如今,又找到了丁义美老人。而第三名王作友又在哪里呢?

胡卓然告诉记者,从公开资料看,王作友是徐州的平板车搬运工人,业余练习跑步,曾在1953年徐州市第三届运动会上创造了男子5000米和1万米的最好成绩。其余信息不知。现下他正努力寻找王作友,希望能在近段时间内促成这几位老人时隔66年后的再次会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陶善工